河北塞罕壩三代人的造林傳奇



鳥瞰塞罕壩機械林場。 河北日報記者 賈恒 趙海江 霍艷恩 田明 攝



7月15日,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座望火樓裡,劉軍(左靜電抽油煙機)在記錄觀測情況,齊淑艷在瞭望林場。新華社發



7月11日,在塞罕壩千層板林場苗圃靜電除油煙機價格五區,工作人員正認真檢查每一株樟子松的長勢情況。 張昊 攝

7月15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央書記處書記、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前往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調研。期間劉奇葆調研瞭植樹造林、濕地保護、森林防火等工作,並看望瞭林場老職工、老模范。塞罕壩機械林場是位於河北省最北端的一處大型國有林場,55年來,一代又一代“塞罕壩人”以改善生態、造福京津為己任,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造出瞭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,為首都阻沙源、為京津涵水源,創造瞭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跡。日前,記者前往塞罕壩林場,探訪瞭護林員們的一天。

人物檔案

“塞罕”是蒙語,意為美麗。“壩”是漢語,意為高嶺。但是,這片昔日有千裡松林的美麗高嶺,由於連年火災、亂砍濫伐,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時,生態環境已嚴重惡化,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原。專傢建言,如不盡快治理塞罕壩,內蒙古渾善達克、巴丹吉林等沙地沙漠將繼續南侵,直逼北京;京津的兩大水源潮河、灤河也將受到影響。為遏止沙漠逼近北油煙分離機京、涵養京津地區水源,國傢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。緊急集結起來的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,在1962年的深秋,鑿開瞭塞罕壩的第一個樹坑,開啟瞭三代人55年的造林傳奇。

篳路藍縷造山林

理想和現實之間,總是會有差距。上壩後,超出想象的困難,一度冷卻瞭第一代塞罕壩人的熱情與激情。塞罕壩冬季漫長,年均氣溫在零下1.3攝氏度,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43.3攝氏度,年均積雪7個月,年均無霜期僅64天,年均6級以上大風日數76天。一位老職工回憶說:“大雪被風一刮,屋內就是一層冰,即使抱著火爐子也不會有熱的感覺。晚上睡覺要戴上皮帽子,早上起來,眉毛、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,鋪的氈子全凍在瞭炕上,想卷起來得用鐵鍬慢慢地鏟。”缺少糧食,就吃全麩黑莜面加野菜;缺少副食,多數時間隻能吃咸菜,有時能吃上點鹽水泡黃豆,就是難得的美味瞭。塞罕壩偏遠閉塞,道路不通,人們除瞭吃飯、睡覺、工作外,沒有電,沒有任何娛樂活動,孤獨和寂寞無時無刻不在挑戰他們的心理極限。但最痛苦的,還是造林遇到的種種困難:由於缺乏在高寒、高海拔地區造林的經驗,前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%。

“不是樹的問題,而是外調苗木不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問題!”關鍵時刻,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、首任場長劉文仕等人帶領全場幹部職工,改進瞭傳統的遮蔭育苗法,在高寒地區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。1964年4月20日,王尚海、劉文仕精心挑選瞭120名員工,調集瞭最精良的裝備,挺進位於總場東北部10公裡處的馬蹄坑。早春的塞罕壩,白天氣溫在零下2攝氏度。每個人的雨衣外面都濺滿瞭泥漿,凍成瞭冰甲,走起路來,咣咣直響。大幹3天,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瞭落葉松。

20天後,放葉率達96.6%。面對一片稚嫩的綠色,王尚海等人號啕大哭,淚如雨下。馬蹄坑大會戰後,塞罕壩造林全面開始,信心,開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。

不忘初心守林海

創業難,守業更難。1984年,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生劉海瑩來到塞罕壩,成為基層林場的第二代技術員。住工棚、喝雪水、啃咸菜、吃冷飯,艱苦的環境中,老一代務林人的榜樣力量是他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員趙福洲、陳秀玲夫婦,每年都要在不通水電、沒有人煙的望火樓待上好幾個月,用的是煤油燈、蠟燭,喝的是雪水、雨水,吃的是咸菜、幹饃。在每年近10個月的防火期裡,他們每隔15分鐘就要瞭望一次,一天就要瞭望96次,一年要瞭望28000多次……55年來,共有近20對夫妻守過望火樓。這55年間,上百萬畝的塞罕壩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。

2005年,河北農業大學林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於士濤,成瞭第三代塞罕壩人。走過瞭最初的寂寞和迷惑後,他深深地愛上瞭這片浩瀚林海,成長為塞罕壩分場場長,與技術人員一起實施瞭“森林防火關鍵技術研究”等6大林業尖端課題。2002年,松毛蟲大舉來襲,塞罕壩局部地區受災嚴重,時任技術主管的國志鋒領命上山滅蟲,這場戰役持續瞭兩個月,最終松毛蟲敗下陣來。雖然穿著防護服、戴著雙層口罩和防毒面具,但一場戰役下來,國志鋒和同事們還是脫瞭一層皮……20多歲的技術員時辰是一個地地道道的“林三代”。“我第一次看見爺爺哭是2014年林場被中宣部評為‘時代楷模’時,我們全傢圍著電視看報告會,聽第一代務林人講當年戰天鬥地的故事。”時辰說,“我爺爺邊看邊哭,最後繃著勁說瞭三個字‘不誇張’。”

如今,1962年最早上壩的那一批學生多數已經逝去,他們去世時平均年齡隻有52歲。如今在傢享受天倫之樂的第一代務林人代表陳彥嫻並不後悔,“因為這裡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”。

護林員的一天

今日的塞罕壩已經變成瞭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勝地,美不勝收的松濤林海使塞罕壩被攝影發燒友譽為“拍不爛”的地方。6月23日,記者跟著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上山,采訪瞭他和工人們的一天。每年5月中旬到8月,是塞罕壩林場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。期間國志鋒忙得有時一天隻能挨床一兩個小時。

凌晨1點30分,國志鋒便起床做飯吃飯,這一頓早飯之後,得到晚上10時以後才能吃晚飯。到林場裝上機器、農藥和柴油等防治工具後,國志鋒開車一個一個接上工人。到達防治地點時是早上4點。天還沒完全亮,看不清,國志鋒和工人便打著手電筒往油裡加藥,然後開始對著樹林噴煙。“早上氣壓低,藥煙在林子裡一時擴散不出去,這才會有效。”

10點之後,上午的防治作業告一段落,下午5點30分再進行晚上的防治。兩段防治工作間隙,國志鋒他們在樹林裡隨便找個地方,補上一覺。餓瞭,就吃上幾口自帶的幹糧,通常是涼饅頭和煮雞蛋。雖然如今的塞罕壩以不是當年的不毛之地,但一代代護林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未改變過。

綠化檔案 阻沙涵水 功不可沒

55年來,三代塞罕壩人造起瞭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,使當地森林覆蓋率高達80%。如今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瞭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,有效阻滯瞭渾善達克沙地南侵,每年為灤河、遼河下遊地區涵養水源、凈化水質1.37億立方米,固碳74.7萬噸,釋放氧氣54.5萬噸,可供199.2萬人呼吸一年之用。近十年,塞罕壩與建場之初的十年相比,年均無霜期增加14.6天,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,年均降水量增加66.3毫米,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。

國傢氣象資料表明,上世紀50年代,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.2天;2002年至2012年,北京春季沙塵天數減少七成多。

續寫綠色奇跡

今年6月30日,河北省委、省政府將塞罕壩機械林場命名為“生態文明建設范例”。目前,河北省林地面積已達9000萬畝,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.8%增加到現在的32%。其中,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內的張傢口、承德兩市,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9%和56.7%,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。近5年來,全省已完成造林面積230靜電機保養0多萬畝,相當於每年再造4個塞罕壩。

2017年河北省將圍繞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戰略定位,全年計劃完成造林綠化420萬畝,使森林覆蓋率達到33%;到2030年,塞罕壩計劃林地面積達到120萬畝,林木蓄積量達到1600萬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達到86%。為打造華北綠色屏障、京津冀生態支撐區繼續貢獻力量。


河北塞罕壩三代人的造林傳奇

7月15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央書記處書記、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前往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調研。期間劉奇葆調研瞭植樹造林、濕地保護、森林防火等工作,並看望瞭林場老職工、老模范。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
一川抽水肥清理行|台中抽水肥|台中市抽水肥|台中抽水肥推薦|台中抽水肥價格|台中水肥清運

arrow
arrow

    mom866uo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